携手筑起“防火墙”,对校园流感说“不”!

文章来源: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时间:
2025-11-13 10:26:40
【字体:

秋冬季是流感高发的季节。流感(流行性感冒)不同于普通感冒,它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更容易成为流感传播的“温床”。为了保障每一位师生的身体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我们发出以下倡议:让我们携手筑起流感的“防火墙”,共同打造一个健康、安全、快乐的学习环境。

一、认识我们的“对手”:什么是流感?

流感即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传染性。其病毒主要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其中甲型(H1N1、H3N2亚型)和乙型病毒是导致每年季节性流行的主要元凶,其主要症状包括:高烧(常达39—40℃)、咳嗽、喉咙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头痛等。它比普通感冒起病更急,症状更重,还可能引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对学习和生活影响较大。

二、流感是如何在校园里传播的?

飞沫传播:这是最主要的方式。当患者咳嗽、打喷嚏甚至大声说话时,会产生含有大量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被附近的同学或老师直接吸入呼吸道,从而造成感染。

接触传播:患者用手遮挡咳嗽或喷嚏后,手上会沾染病毒。随后,病毒会通过触摸教室门把手、课桌、电脑键盘、食堂餐具、图书、楼梯扶手等公共物品,留在这些物体表面。当健康的人触摸这些被污染的物体,再用手触摸自己的口、鼻、眼,病毒就完成了传播。

三、我们该怎么做?

(一)学生与老师篇:个人防护是基石

1.接种流感疫苗:这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手段!疫苗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和重症发生率,建议每年秋季在流感季来临前接种。

2.勤洗手,会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按照“七步洗手法”(内、外、夹、弓、大、立、腕)洗手,至少20秒。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3.科学佩戴口罩: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或自身出现呼吸道症状时,请科学佩戴口罩,遮住口鼻,不随意摘下。这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对他人负责。

  

4.遵守呼吸道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内侧遮挡口鼻,用过的纸巾立刻丢进垃圾桶。

5.不摸脸,好习惯:避免用手随意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

6.增强自身免疫力:不挑食,多吃蔬菜水果;保证每天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多喝温水,保持呼吸道湿润。

(二)学校与班级篇:构筑集体防护网

1.保持环境通风:教室、图书馆等场所要经常开窗通风,每天至少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2.落实晨午(晚)检制度: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发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学生,应及时通知家长并建议就医和居家休息。

3.做好清洁消毒:定期对门把手、讲台、课桌椅、楼梯扶手等公共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

4.加强健康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形式,普及流感防治知识,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流感,不恐慌、不松懈。

5.避免聚集性活动:在流感高发期,可根据情况减少或推迟大型室内集体活动。

(三)家长篇:做好健康守门人

1.关注孩子健康:每天上学前观察孩子的健康状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并让孩子居家休息。

2.主动报告:如孩子确诊流感,请务必及时告知班主任,以便学校采取相应措施。

3.营造健康家庭环境:保证孩子饮食营养、睡眠充足,并和孩子一起养成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

四、如果出现流感症状怎么办?

1.立即就医:不要带病上学/上班!应佩戴口罩,尽快到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2.居家隔离休息:直至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消失后48小时,方可返校。

3.注意休息与饮水:多休息,多喝水,清淡饮食。

总结:

预防流感是一场需要全员参与的“校园健康保卫战”。多一份警惕,就多一分安全;多一份责任,就多一道屏障。让我们从接种疫苗、勤洗手、戴口罩这些小事做起,共同行动起来,守护我们美丽的校园,让健康和活力充满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