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大,且空气干燥,病原体易传播,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以下是秋季常见传染病的科普知识,帮助大家做好预防:
一、秋季常见传染病及特点
1.流行性感冒(流感)
病原体:流感病毒(甲型、乙型等)
症状:突发高热(38℃以上)、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常伴咳嗽、咽痛,症状比普通感冒更重。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
2.普通感冒
病原体:鼻病毒、腺病毒等
症状:鼻塞、流涕、咽痛、低热,症状较轻,传染性较弱。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
3.诺如病毒感染
病原体:诺如病毒
症状:急性胃肠炎表现,如呕吐、腹泻、腹痛,部分伴发热,传染性极强。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经污染的食物、水或接触传播)。
4.手足口病
病原体: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EV71)
症状: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可伴发热,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
传播途径:飞沫、接触患者疱疹液或污染物品。
5.秋季腹泻(轮状病毒感染)
病原体:轮状病毒
症状:婴幼儿多见,表现为呕吐、腹泻(水样便)、发热,严重可致脱水。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经污染的食物、水或接触传播)。
二、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
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流动水冲洗,尤其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臂遮挡,避免飞沫传播。
2.环境与饮食
常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勤消毒:对经常接触的物品(门把手、玩具等)定期清洁消毒。
饮食卫生:喝开水、吃熟食,生熟食物分开处理,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
3.增强免疫力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果,补充蛋白质(如鸡蛋、瘦肉)。
适度运动:根据天气变化适当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4.避免接触传染源
尽量不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必要时戴口罩。
若身边有人患病,注意隔离,避免密切接触。
儿童、老人等易感人群可接种流感疫苗、手足口病疫苗等,降低感染风险。
5.及时就医
若出现高热、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居家休息至痊愈,防止传染他人。
秋季传染病可防可控,做好日常防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状态,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