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碧波荡漾的泳池是许多人消暑纳凉、嬉戏放松的首选。然而,看似清澈的泳池里,却可能潜伏着肉眼难辨的健康威胁,别让游泳池成为伤害您和家人的“隐形杀手”!请查收这份游泳必备卫生指南,安全畅游一夏。
慧眼识“池”:选择放心的游泳场所
信息公开:一个合格的泳池,其营业前台应公示卫生许可证、卫生量化等级、水质检验报告和从业人员健康证等信息,请留意泳池是否在醒目位置公示当天的水温、余氯和pH值等检测结果,这些值都应当符合国家标准GB37488-2019《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中人工游泳池水质指标卫生要求。
执行到位:观察泳池入口处是否设有强制淋浴设施,是否真正执行“先淋浴后下水”的规定。
空气清新、池水清澈:进入泳池区域,先感受一下空气是否清新,有无明显刺鼻的化学异味,再看看池水是否清澈,是否能一眼看清最深处的池底排水口。
下水前:关键防护第一步!
彻底淋浴:泳池中的含氯消毒剂会与人体的汗液、尿液和化妆品等带来的含氮有机物反应产生副产物氯胺,可能引发眼睛发红、喉咙不适,并产生标志性刺鼻的“泳池味”。入水前务必使用肥皂和流动清水认真冲洗全身,这样能大幅减少您带入泳池的含氮有机物,从源头上降低氯胺生成的风险,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保护了他人。
腹泻请远离泳池:如果您正在腹泻,或腹泻刚痊愈,请至少两周内避免游泳,防止将病原体带入公共水域。
畅游时:时刻保持警惕!
紧闭双唇,绝不吞咽:任何情况下都要避免吞咽池水。
定时“休渔期”:建议每小时离水休息,带小孩时引导他们及时上厕所。
装备护体:佩戴合适的泳帽能有效减少头皮油脂进入池水;泳镜可以保护眼睛免受化学刺激和微生物感染。
有伤不下水:身上如有未愈合的伤口或大面积的皮肤破损,请暂缓下水,以防感染。
不容忽视的物理风险:溺水、池边湿滑导致的摔伤等,同样需要时刻警惕。
离水后:善后清洁不可少!
再次淋浴:游泳结束后,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彻底冲洗全身,洗掉可能附着在皮肤上的化学残留物和微生物。
呵护双耳:将头侧倾,使耳道内的积水自然流出,并擦干外耳。
漱口清洁:简单漱口以清除口腔内可能接触到的池水。
清洗装备:及时用清水冲洗泳衣、泳镜、泳帽等装备,并置于通风处晾干。
请牢记:泳池的卫生与安全,除了选择管理规范的游泳场所外,也需要踏入泳池的每个人共同维护。让科学的防护意识成为您泳装之外最重要的“装备”,尽情享受安全无忧的戏水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