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尤其在养殖业发达地区高发。掌握科学的预防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抵御包虫病侵害的关键。以下用实际案例为您详细科普包虫病健康教育要点。
患者秦女士因上臂疼痛伴活动受限20余天到上级医院就诊,初步诊断肺包虫病。择期进行“胸腔镜下肺部分(右肺中叶)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包虫病,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增强免疫力等对症支持治疗。症状缓解后,复查胸片肺复张良好,引流管已拔出,办理出院,并嘱患者加强营养,注意休息,近期避免劳累和剧烈活动,遵照医嘱服用阿苯达唑,定期复查。无独有偶,居住邻近乡镇的李女士也因发热、上腹部胀痛一周到医院就诊,B超检查发现肝脏囊肿6.7cmx9.3cmx5.8cm大小,随到上级医院就诊,行“腹腔镜下肝左叶囊性灶切除术”,植入两根引流管,最后确诊肝包虫病,并给予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好转后出院,遵照医嘱服用阿苯达唑,定期复查。调查发现,她们都豢养犬只,尤其是秦女士,以前每年过节家中宰牛,会将牛内脏投喂犬只,也没有定期对犬只进行规范驱虫治疗。
认识包虫病
我国有多个省、自治区相继有包虫病病例的报道,流行区包括西藏、青海、四川、云南、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和陕西等地。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包虫病分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泡型包虫病又被称为“虫癌”,是高度致死的疾病,在我国以囊型包虫病为主。犬类是棘球绦虫的终宿主,羊、牛等牲畜为中间宿主。虫卵随犬粪便排出后,污染土壤、水源、牧草和生活用品,人误食虫卵即可能感染。
包虫病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家犬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狼、狐狸和猫。
(二)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人通过触摸感染犬的皮毛黏附虫卵,这些虫卵可随食物经口进入体内而感染包虫病,人不参与病原循环链,羊等家畜及鼠类,是食入了虫卵污染的草和水所致。
(三)高危人群:牧民、农民、饲养犬者、狩猎者和皮毛加工者。与犬接触密切的农牧民的感染机会较高。一般在儿童期感染,成年期表现出症状。
包虫病主要症状
(一)肝脏受累:右上腹隐痛、腹胀,可摸到无痛性肿块;压迫胆管时出现黄疸,压迫门静脉引发腹水。
(二)肺部病变:咳嗽、咯血,囊肿破裂后可能咳出粉皮样物质,严重时导致窒息。
(三)其他部位:脑包虫病引起头痛、癫痫;骨骼受累导致骨质破坏、病理性骨折。需注意,早期包虫病可能无明显症状,定期体检尤为重要。
包虫病治疗
该病应早发现、早根治,这样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并降低复发率。目前,根治包虫病的有效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可同时进行药物治疗,首选治疗药物为阿苯达唑。
包虫病预防措施
(一)个人卫生防护
1、勤洗手:接触犬类、牲畜或处理生肉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清洗双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
2、饮食安全:不吃未洗净的蔬菜水果,不喝生水;烹饪时生熟案板、刀具分开,肉类彻底煮熟煮透。
3、避免接触:尽量减少与流浪犬、散养犬的亲密接触,儿童勿与犬类玩耍后直接用手抓食物。
(二)环境卫生管理
1、规范犬类管理:定期给家养犬驱虫,避免用牲畜内脏喂犬;犬粪便集中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2、清洁居住环境:定期清扫庭院、牧场,减少虫卵残留;对与犬类接触频繁的物品(如犬舍、玩具)进行消毒。
3、水源保护:牧区优先使用自来水或经过净化处理的水源,避免饮用河水、湖水。
(三)健康教育与意识提升
1、知识普及:积极参与社区、学校组织的包虫病防治讲座,了解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2、高危人群防护:牧区居民、兽医、屠宰从业者等高风险人群,需加强自我保护,工作时佩戴手套、口罩,避免皮肤破损处接触污染物。
3、倡导文明养犬:城市居民养犬需定期驱虫、接种疫苗,避免犬类随地排便,降低公共环境传播风险。
包虫病就医指导
若出现上述疑似症状,或曾有牧区生活、犬类密切接触史,应及时前往医院检查。诊断方法包括血液抗体检测、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包虫病治疗以手术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早期发现治愈率较高,切勿轻信偏方或延误治疗,以免病情恶化。包虫病可防可治,关键在于增强健康意识,落实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