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摩巴医生想和大家聊一个沉重又迫切的话题:新型毒品与艾滋病。
你是否以为毒品离我们很远,艾滋病也只是别人的故事,而实际上那些披着“时尚”“无害”外衣的新型毒品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悄然蔓延,成为了艾滋病病毒(HIV)传播的“特快专列”!
一、“改头换面”的恶魔:揭开新型毒品的神秘面纱
你以为毒品还是鸦片、海洛因那种“老面孔”?OUT了!近二十年我国毒品界出现一个新宠儿:新型毒品(又称“新精神活性物质”),相对取材于天然植物的传统毒品而言,这类毒品主要通过化学合成,常见的有冰毒、摇头丸、K粉(氯胺酮)、三唑仑等,属于精神药品。它们看似“时尚”,实则暗藏危害,吸食合成毒品的人员已经超过吸食传统毒品的人员。
伪装形式:电子烟油、跳跳糖、奶茶、可乐、咔哇潮饮、开心水、邮票、笑气等。
危害: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兴奋、致幻或抑制等。
娱乐场所的“甜蜜陷阱”:它们不仅极善伪装,还常年以“社交润滑剂”的面目混迹于酒吧、KTV等娱乐场所,诱使年轻人因“尝鲜”而坠入万丈深渊。据统计,近二十年来新型毒品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滥用率逐年上升,精神空虚、追求刺激是诱导年轻人吸食的重要原因。
二、致命“联姻”:新型毒品如何成为艾滋病的“特快专列”
新型毒品具有毒性更强、危害更大的特点,对身体(尤其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和精神(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的损害更隐蔽、更深远!新型毒品的流行,使艾滋病性病的传播更为迅速!那么新型毒品如何“助纣为虐”呢?
1.瓦解理智:高危性行为的“催化剂”
神经毒性反应:吸食新型毒品后,人往往处于极度兴奋状态,容易出现幻觉、意识模糊或判断力严重下降。
性行为失控:性冲动增强、性伴随意化、安全套使用意愿和正确使用能力显著降低甚至完全丧失。在这种状态下,新型毒品使用者极易发生无保护、多性伴的性行为,甚至发生被迫性行为,极大增加了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风险。
2.破坏免疫:艾滋病病情的“助推器”
对健康人群:削弱免疫细胞活性,增加HIV感染易感性;
对HIV感染者:加速免疫系统崩溃,使病情发展更快(较快进入发病期),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风险更高,治疗效果也更差。
三、防毒防艾,筑牢健康“双防线”
第一道防线:坚决对毒品说“不”!
积极接受毒品知识教育,坚决抵制毒品,提高警惕,认清伪装,严守“三不铁律”:
1.不碰“三无”陷阱
无品牌、无成分标签、渠道不明、价格虚高、无安全认证的食品/烟油/饮料,直接扔!
2.不试“新潮”诱惑
陌生人递来的“新潮玩意儿”、宣称“一次不上瘾”或是“减肥神药”“快乐水”“聪明药”等,坚决拒绝!
3.不离视线防护
娱乐场所聚会时,饮品开封别离手,离场回来换新杯,防加料!
第二道防线:科学防艾,主动检测!
保持单一性伴,拒绝“毒后乱性”,科学防艾,牢记“三个防护”:
1.铁壁防护
安全套随身携带,随用随有;无论借口多诱人,安全套不能忘;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和性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紧急防护
若是高危行为已发生,72小时内及时服用阻断药,越早服用效果越好,遵医嘱连服28天,大大降低HIV感染风险。
3.破局防护
怀疑已经感染HIV?勿要上网查症状,检测是发现HIV感染的唯一手段,及时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专业检测,早检测,早发现,早治疗。也可以微信搜索“滇艾检”小程序,轻松get专业检测服务。
生命的珍贵在于不可重来,新型毒品与艾滋病的双重威胁从来不是“别人的故事”。当我们认清毒品的伪装,掌握科学的防艾方法,就能为自己和他人筑起坚固的健康屏障。远离毒品诱惑,选择健康生活,让“有爱无艾”成为每个人的生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