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是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25年3月31日是第30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以“知危险 会避险”为核心主题,聚焦交通安全、校园安全、网络安全、防溺水和消防隐患等多领域风险预防开启安全教育,增强广大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他们在突发安全事件面前的自救自护应变能力,让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更有保障、更加美好。以下重点场景的安全指南请记牢:
1.交通安全
步行原则:走人行道、遵守信号灯,过马路时“一停二看三通过”,与汽车保持一定距离,不在马路边或车辆盲区内玩耍打闹。
骑行安全:未满12岁禁止骑自行车上路,电动车骑行需满16周岁,骑乘都要佩戴头盔,骑车不追逐不竞速不载人。
乘车规范:不将身体探出车外,前后排都要系好安全带,右侧上下车、防范“开门杀”。
2.校园安全
课间活动:有序进出教室、上下楼梯靠右行,避免追逐打闹或攀爬危险区域。
课堂安全:体育课避免危险动作,实验课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教室。
防校园欺凌:不做施暴者,不做被害者,面对欺凌要勇敢反抗、及时求助。
3.防溺水与水上安全
牢记“六不准”: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学会“两会”:发现险情会相互提醒、劝阻并报告,会采取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
4.居家与网络安全
用电安全:远离裸露电线,不用湿手触碰电器。
防坠落:避免靠近窗户、阳台等高处危险区域。
火灾应对:逃生时不贪财物,及时报警。
网络安全:限制使用电子设备时长,防范网络诈骗,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保护个人隐私。
5.健康安全 身心并重
疾病预防: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适度锻炼身体,按时接种疫苗。
心理健康:关注情绪变化,通过校园心理咨询服务缓解压力,预防因学业或社交问题引发的心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