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我国的第6个“9·15"减盐周。
盐摄入过多会对健康产生危害,可使血压升高,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还可增加胃病、骨质疏松、肥胖症等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健康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
那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做“盐值"控呢?
一、“盐值"控——家庭篇
我国居民盐摄入80%来自烹饪,做饭时,少放盐和酱油等调味品,是减盐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做饭时做到:
1.逐渐少放盐。减盐需要循序渐进,做饭时少放5%-10%的盐不会对菜品口味产生明显影响,且有助于人们逐步适应并养成清淡少盐的饮食习惯。
2.用定量盐勺代替普通勺子。烹饪时使用定量盐勺,结合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根据家庭用餐人数和盐勺装盐克数,计算每天家庭用盐的盐勺数,以控制烹调菜肴时放盐总量。
3.少放高盐调味品。酱油、豆瓣酱、味精、鸡精等调味品钠含量高,用它们提鲜时应控制用量。可以尝试用辣椒、葱、姜、大蒜、花椒等为食物提味增香。
4.选用低钠盐代替普通盐。低钠盐是指在普通食盐中混入一定比例的氯化钾制成的食盐替代品,以达到减钠不减咸的目的。选用低钠盐,不仅可以满足对咸味的要求,还可以减少钠的摄入。若家中有“肾功能不全"又或是“高钾血症"的患者,需遵循专科医生建议谨慎使用低钠盐。
*特别注意:即便低钠盐相较于普通食盐含有较少的钠元素和更多的钾元素,但若摄入过量,依然可能悄无声息地增加人体内的钠负荷,从而抵消其原有的健康益处,因此,仍需严格控制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5g。
5.出锅前放盐。在菜肴出锅前或关火时再放盐,能够在保持同样咸度情况下,减少食盐用量。
二、“盐值"控——超市篇
1.关注食品标签并选购钠含量相对少的食品。购买食物时,尽可能购买钠含量较低的包装食品或罐头食品,或选择营养标签有“低盐"、“少盐"或“无盐"的食品。
2.多购买新鲜食材。咸菜、榨菜、熟食肉、香肠、罐头食品(午餐肉、火腿肉、卤蛋等)的钠含量很高,日常采购尽量选择新鲜的水果、蔬菜、肉类、海鲜和蛋类,不吃或者少吃添加盐的腌制食品、加工食品和罐头食品。
3.警惕“藏起来"的盐。方便面、饼干、面包、果脯、薯片、速冻食品等都含有较多的“隐形盐",且其中有些食品尝起来感觉不到咸味,建议减少购买并少食这些含“隐形盐"的加工食品。
三、“盐值"控——餐厅篇
尽可能减少外出就餐,在外就餐时主动要求少放盐,尽量选择低盐菜品。
结语
“人人行动,全民控盐",让我们携手一起,从身边做起,从日常饮食做起,做个“盐值"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