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

文章来源:
元江县疾控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7-15 12:38:00
【字体:

云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孕育了举世称奇的生物多样性,有着数量庞大的可食用野生菌种类,菌子个头大、肥厚鲜美,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前来品尝。随着雨季的到来,山林里的野生菌也陆续“冒头",各类可食用野生菌进入市场,出现在大众的餐桌上,对于当地人而言,野生菌不仅是令人念念不忘的美食,还是一种情怀。盛夏不吃菌,这一整年似乎就没了色彩,打开味蕾享受一场山珍盛宴,日子瞬间就鲜活了,野生菌虽然味道鲜美,但食用存在一定风险,不要盲目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菌,要做到科学识菌、科学吃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享受这份美味。 野生菌是大自然的馈赠,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深受人们的喜欢,然而野生菌种类繁多,部分菌类含有毒性,误食极易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掌握预防野生菌中毒的知识至关重要。

一、野生菌中毒的原因

(一)误食有毒野生菌

野生菌种类繁多,其中不乏有毒菌品种。部分野生菌外观相似,但性质迥异,有毒菌类与无毒菌类难以区分。由于部分有毒野生菌与可食用野生菌在形态、颜色等方面相似,容易使人产生混淆,易导致误食。

(二)烹饪不当

烹饪野生菌时,如未能充分加热或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其中的有害物质未能完全破坏,一些条件可食的野生菌,毒素在高温下才能分解,若烹饪温度不够或时间过短,则无法有效去除毒性,从而引发中毒。

(三)食用过量

部分条件可食牛肝菌,多餐或者过量食用也可能导致身体不适或中毒。

(四)野生菌污染

野生菌生长过程中可能受到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长期食用后可造成毒物蓄积。不良生长环境中的野生菌可能受到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的污染。

二、有毒野生菌鉴别误区

在采摘野生菌时,可以向当地有经验的采摘者请教,了解当地常见的有毒野生菌种类及其特征。对于不常见的野生菌不采集和不食用,保持谨慎之心,尊重自然、珍爱生命,切勿盲目采摘和食用不明野生菌。

(一)色彩辨别误区

有毒野生菌颜色鲜艳,如红、绿、紫等;无毒或毒性较小的野生菌颜色多为褐色、灰色或白色,这不是正确的。因为有些有毒野生菌的颜色也为褐色、灰色或白色,例如多种鹅膏菌、亚稀褶红菇、毒沟褶菌、大青褶伞等。

(二)生虫辨别误区

生蛆、生虫的野生菌没有毒是不正确的。剧毒的鹅膏菌等毒菌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

(三)闻气味误区

无毒的野生菌大多数有一种清香的味道,而有毒的野生菌大多数散发出刺鼻、怪异的气味,这说法不正确。一些毒菌,比如鹅膏菌并没有特别的气味,还有一些清香,应谨慎对待。

(四)分泌物辨别误区

撕开后有浆液或者浆液变色的蘑菇有毒,说法不正确。有些可食用菌如奶浆菌撕开后也有浆液。一些毒菌的浆液在空气中是容易变色,但是不少毒菌的浆液却是无色无味的。

(五)生长环境辨别误区

生长在肮脏地方或粪便上的菌子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菌子无毒说法不正确。野生菌本就是寄生、腐生或共生生物,均倾向于生长在阴暗潮湿地方。一些毒菌的确生长在粪便上, 但有些毒菌如部分剧毒鹅膏菌也生长在针阔混交林中。

(六)银器鉴毒识别误区

用银器煮菌或者有银筷、银针试毒不正确。银器不会与毒菌的生物毒素发生反应而变黑,无法试毒。

(七)大蒜生姜鉴毒识别误区

大蒜、生姜等与野生菌同煮可以辨别毒菌和化解毒素是不正确的。大蒜、生姜除了能够增加食品风味之外,并没有辨毒、解毒功效。

三、野生菌中毒的应对措施

(一)建议在采摘、加工、食用野生菌前养成拍照留存图片,一旦发生中毒,尽量保留导致中毒野生菌样本,方便就诊时医生进行鉴定和救治。

(二)一旦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乏力等疑似野生菌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并立即自行催吐,用手指按压舌根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食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三)出现中毒症状后应立即就医,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往医院接受治疗,并采用催吐、洗胃、补液等措施给予相应的解毒药物和支持治疗。

四、野生菌中毒的预防措施

(一)认识并了解有毒野生菌

从外观看,头上戴帽有菌盖、腰间系裙有菌环、脚上“穿鞋"有菌托的菌子均为鹅膏菌,很多剧毒菌都是鹅膏类,大家千万别采食!

(二)选择可靠的采集地点

避免在污染严重或可能受到化学物质影响的地区采集野生菌,优先选择安全可靠的采集地点。

(三)彻底烹饪

烹饪加工野生菌不可凉拌食用,多种野生菌不可混杂加工食用,不可与酒同食,条件可食菌,应须切成薄片彻底高温烹饪至熟透,确保破坏其中的有害成分物,避免烹饪不当导致中毒。

(四)适量食用

在食用野生菌时,应遵循适量原则,避免连续多餐和过量摄入。同时注意搭配其他食物,保持营养均衡,即使是无毒的野生菌,也不宜过量食用,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身体不适甚至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五)注意采摘和储存环境

在采摘野生菌时,应选择无污染的环境,避免采摘生长在污染严重的地区的野生菌,储存时,应确保环境干燥、通风,避免受潮和霉变,保持个人卫生,避免细菌污染。

(六)遵循“三不原则"

在采摘野生菌时,应遵循“不熟悉的野生菌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的原则。学校食堂、单位食堂、供餐单位、集体用餐、群体聚餐等禁止加工野生菌,防止群体中毒。尤其是在野外环境中,切勿轻易尝试采摘和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菌,以免发生中毒事件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