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基本再生数R0,你认识它吗?

文章来源:
云南省疾控中心
发布时间:
2023-10-13 15:34:00
【字体:

疾控中心的公共卫生医生对传染病的防控就像医院的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疗一样,需要借助于重要的工具对传染病的发生情况进行判断,比如临床医生会根据血压值、血糖值或者B超检查结果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患了什么疾病?是否严重?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传染病防控中,也是同样的思路,公共卫生医生也需要根据一些重要的参数和指标来判断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情况。近年来,关于传染病的一些专业知识和字眼儿也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比如流调、监测等等,其中一个反映传染病传播强度的指标——基本再生数R0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对它也不再陌生。小编觉得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是有必要了解这些知识的。艾滋病是我国防控的重大传染病之一,那么艾滋病的传播强度有多大呢?怎样更加直观的看到艾滋病的发展趋势?今天我们一起聊聊艾滋病的基本再生数!

一、基本再生数R0是什么?

R0表示在传染病发生初期,假设没有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除染病者外的所有人均视为易感者,即所有人均可能发生感染的时候,一个染病者在传染期内可能传染的人数。直白一点儿就是一个染病者在传染期内所传染的二代染病者的人数,表示染病者“繁殖"的速度。有学者对2009年之前我国艾滋病的基本再生数进行计算得到R0=1.52615(参考文献2),就可以认为在现有的防控措施下,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之外的人群均未采用任何预防措施而成为易感者的情况下,1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其传染期内可传播感染1.5人。

对于艾滋病来说,由于传播机制和传播途径较为复杂,我们都知道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同性、异性)、静脉注射吸毒传播和母婴传播,不同的传播途径下也就有了不同的易感高危人群,而且在不同的防控措施力度下,基本再生系数也将有所不同。比如,有学者对当地在整合型防控措施实施下未来艾滋病的基本再生系数进行预测发现,男男同性性行为者中的R0为0.2616(参考文献3),也就表明在男男同性性行为者中,在现有防控措施的持续实施下,除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之外的该群体均为易感者时,可使0.26人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

二、基本再生数大小预示着什么?

基本再生数越大,意味着染病者具有更快的“繁殖"速度。通常R0=1作为传染病是否消亡的临界值,也是区分患者数量出现增长还是减小的界限。当小于1时,意味着一个染病者在传染期内能传染的最多人数小于1人,则传染病的流行会逐步消亡,反之若大于1,意味着一个染病者在传染期内能传染的最大人数大于1人,传染病将始终存在。基本再生数是判断传染病流行最“硬核"的指标,可以刻画传染病不加控制时内在的传播能力,提示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潜在规模,也能够为我们预防传染病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比如上述提及的当艾滋病的R0=1.5时,预示着艾滋病的传播将继续发生,感染人数将持续增加,而当R0=0.26时,则表示在有效防控措施下,在未来男男同性性行为者中阳性人数将下降。

三、怎样降低基本再生数?

我们都知道,传染病的传播是染病者将病原体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染给易感者,这个过程能够传染的人数多少主要与三个方面有关:一是该染病者感染后的传染持续时间,持续时间越长,传染更多人的可能性更大;二是该染病者与易感人群每次接触时传染的概率,概率越大,传播的可能性就大;三是该染病者与易感人群接触频率,接触频率越高,传播的可能性就大。比如:艾滋病是一种终身不能够治愈的慢性传染病,因此,传染期持续时间会很长,也就意味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会“终身"具有传染性,我们此时为了控制住艾滋病,降低艾滋病的R0,就需要在另外两个影响因素上下功夫了:首先是传染的概率,即传染的可能性大小,降低每次接触的传染可能性,有效安全套使用、暴露前预防(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和有效抗病毒治疗(Treatment as Prevention, TasP)均是降低接触传染可能性的有效措施;其次是减少与易感者接触的频次,降低无保护性行为发生频率、洁身自好都可以为降低艾滋病R0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An introduction to infectious disease modelling[M]. edition one. United State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28-34.

[2]曹慧,豆智慧,刘霞等.抗病毒治疗对HIV传播的基本再生系数的影响[J]. 数学建模及其应用. 2012;1(1):33-37.

[3]林丹丹,新疆乌鲁木齐市三类高危人群艾滋病动力学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20.

[4]WANG J J, REILLY K H, LUO J, et al. Dynamic mathematical models of HIV/AIDS transmission in China [J].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2010, 123(015): 2120-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