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校园欺凌,家长和学生应如何应对?

文章来源:
云南省疾控中心
发布时间:
2023-10-13 15:22:00
【字体:

近日,大同市大成双语学校发生未成年人欺凌事件,再次唤起社会公众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

青少年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校园欺凌给孩子带来的伤痛可能会伴随他的一生,为未成年人筑牢防欺凌的保护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一样吗?

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

发现孩子遭遇了校园欺凌,我们应该怎么办?

……

校园欺凌的界定

2020年,我国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认为,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它既包括直接欺凌也包括间接欺凌。

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内外发生的,可能造成受害者身体、心理、性等方面伤害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它的常见表现形式包括身体暴力、情感或心理暴力、性暴力和欺凌。

校园欺凌不等同于校园暴力。校园暴力包含校园欺凌,且校园欺凌是最常见的一种校园暴力。

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

l 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难听的外号、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

l 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体或者恐吓威胁的行为。

l 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

l 恶意排斥、恐吓、威胁、逼迫、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的精神暴力行为。

l 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的精神暴力行为。

面对欺凌,家长怎么做?

家长在处理孩子间的矛盾时,应保持中立态度,不要让自己的想法先入为主。家长不要将关注点放在孩子是否被欺负了,因为孩子的想法会受到家长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低龄儿童遇到冲突时,往往行动先于语言,抢、夺、推搡等,家长应该明确这并不代表孩子行为不端。

但要将孩子间的矛盾与暴力行为相区分。对于真正的暴力,家长要进行干预,无条件站出来保护孩子。而面对孩子与同伴间的冲突时,家长应该教会孩子自主解决问题,帮助孩子战胜冲突带来的挫折,而不是取而代之或者替孩子“讨回公道"。

家长可以参考他们的“高宽教育"解决冲突六步法:

第一步,面对孩子间的冲突,家长首先应保持平静,制止孩子去伤害别人。

当孩子讲述欺凌发生的情形时,请保持冷静,倾听并作出回应,让孩子知道这个情况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父母都会给予孩子精神支柱。

第二步,认同接纳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表达他们的情绪,不对孩子的情绪加以评判。

对孩子表达共情,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号:他所描述的事情并不是成长过程中的“常态",你对于他所遭受的事情非常痛心。

面对孩子遭受欺凌后出现极端情绪,家长要宽容对待,不给孩子带来二度伤害,并表达父母绝不抛弃孩子。

第三步,搜集信息,询问“有什么问题",而不要问“为什么",让孩子具体地表达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

告诉孩子感谢他有勇气告诉你这件事,同时向他表明,只有他愿意谈这件事情,父母才有机会帮助他。并表示感谢孩子的信任。

第四步,重述问题,如“因此,问题是……",家长应保持中立,不应偏袒任何一方。

鼓励孩子建立支持性、有益的人际关系,对校园欺凌产生缓冲作用。

第五步,询问孩子如何解决,并一起选出一个办法,如“那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借此教会孩子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

第六步,需要时给予后续支持,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执行解决方案。

如果事态超出孩子的应对能力,家长应采取行动,与学校和老师进行沟通。

面对欺凌,孩子如何自保?

第一,培养孩子审时度势的能力。比方说,同学们相处这么长时间,每位同学是什么形象,什么性格?这些你得有谱。哪些是点火就着的,你肯定要清楚。对于这样的同学,起码是不是应该敬而远之啊?除非,你有一套能够完全保护好自己的方式,或者说你知道怎么与他相处。有的孩子确实能跟人打成一片,但有的气场不强,就要学会保护自己,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

第二,突发情况下,告诉孩子,目标不是告诉老师就代表我无责,而是不挨打。假如对方气势汹汹,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跑为上计。

第三,信任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你随便推开一个老师办公室的门,我就不信他有胆儿敢追到办公室打你。

第四,告知家长。不管遭遇了怎样的恐吓,都要告诉家长,不要自己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应对校园欺凌,除了引导外,我们也需要法律的保护,让悲剧不再发生。

部分与校园欺凌有关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下列监护职责:

(二)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

(三)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九)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并进行合理管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学校应当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欺凌发现和处置的工作流程,严格排查并及时消除可能导致学生欺凌行为的各种隐患。

让我们共同努力,对校园欺凌说“不"

愿所有孩子都被温暖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