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预防自杀日|预防自杀,我们能做些什么?

文章来源:
云南省疾控中心
发布时间:
2023-09-11 14:21:00
【字体:

自杀是一个敏感而又沉重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农村人群自杀率分别为3.59/10万和8.25/10万,自杀成为我国人群第5位死因,是15—34岁的年轻人群的第一大死因。自杀,已从个人行为演变成威胁人类发展的一大隐患。如何有效预防自杀事件的发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到来之际,我们就来聊一聊,预防自杀,我们能做些什么吧!

预防自杀,首先,我们要能识别自杀高风险人群。那么,如何识别自杀的高风险人群?

对于易产生自杀倾向的高危人群,如果能够及时对这些人群给予足够关注,发觉身边的“自杀线索",也许能挽救一条生命。

抑郁症人群自杀的比例很高。有些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下降、自我评价下降、自卑心理等,这时如果没有完善的心理支持系统、没有宣泄的途径,患者就会选择自杀。

躁郁症患者也是自杀倾向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学习能力强,很聪明,没有问题出现时感觉生活五彩斑斓,但当出现躁郁情绪时,就可能会濒临崩溃,在临床上也是自杀的高发人群。

在某一领域非常优秀的人才。他们通常是“完美主义者",这类人群往往不允许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出现任何小差错,长时间的压力较易产生自杀倾向。

从事高强度工作的人群也是易产生自杀倾向的高风险人群。因为他们长期处在紧绷的、高强度的状态,而他们也往往没有发泄的出口,便可能采取极端的解决办法。

另外,一些刚从重要部门退休的中老年人或患上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会出现“失能、失用"的心态,没有价值感。这样的人一时之间无法接纳衰落的自己,可能会采取极端的解决办法,出现自杀倾向。还有一类易产生自杀倾向的人群需引起大家注意——青少年。因为缺乏对生命的敬畏,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单一,心理状态易受到家庭因素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且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不足,健康的生命观尚未形成,青少年是容易产生自杀倾向的高风险人群之一。

这些高风险人群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加关注的对象,如果能在出现自杀倾向时及时干预,很多悲剧可能都不会发生。

其次,及时发现自杀信号,可有效阻止发生自杀的悲剧。这些求救信号您注意到吗?

在自杀行为实施之前,有自杀想法的人几乎都经历过挣扎、犹豫、求救、失望。WHO指出:大部分自杀行为发生之前都有一些警告信号。

如能及时发现这些求救信号,就能给我们发现和预防自杀行为赢得时间和机会。如果有人跟您说:“我是一个没用的人,是个废物!"或者“我活得太痛苦了,没有我,他们会更幸福"...请您高度重视!他/她可能是向您求救,而不仅是需要一些简单的安慰。

如果他/她上网搜索自杀方法、讨论自杀问题、或者问您“我死了你会怎么样?"之类的话题。千万不要以为是开玩笑,他/她是认真而又委婉地向您求救。

如果有人向朋友分发自己心爱的物品,或者写下类似遗言的内容,说明他/她在告别,即将实施自杀行为。此时要立刻进行危机干预,每一分钟都生死攸关。

再次,提供有效帮助能大大降低自杀行为的发生。帮助他们,这7点很重要!

我们将之简称为“自杀预防七要七不要":

要重视不要忽视;

要讨论不要躲避;

要理解不要说教;

要帮助不要刺激;

要陪伴不要独处;

要保护不要隐瞒;

要治疗不要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