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云南省委:
政协云南省十二届一次会议第120100054号《关于加强云南省燃煤型地氟病防治工作的提案》,交由我委主办,省委农办、省农业厅、省教育厅、昭通市人民政府会办,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云南省燃煤型地氟病防控工作概况
地方性氟中毒包括燃煤型、饮水型和饮茶型三种病区类型。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燃煤型氟中毒)是居民长期使用无排烟道的土炉灶,燃烧高氟煤取暖、做饭或烘烤玉米辣椒等主要食物,造成室内空气、粮食和蔬菜氟污染而导致的以骨组织和牙齿受累为主的全身慢性蓄积性中毒,临床主要表现为氟斑牙(俗称“黑牙齿”、“黄牙齿”等)和氟骨症。我省是全国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重点病区,病区分布在昭通、曲靖2市的镇雄、彝良、威信、昭阳、鲁甸、盐津、大关、永善、绥江、富源、会泽、宣威、罗平等13个县(市、区),涉及1.36万个自然村(组),86.7万户,357.2万人。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实病区改炉改灶工作。
改良炉灶排烟降氟是预防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的可靠、易行的措施。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省在各燃煤型氟中毒病区县逐步落实了以健康教育为基础,改炉改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截至2000年,全省燃煤型氟中毒病区累计改炉改灶33万户(每套炉灶国家补助15元),累计改炉(灶)率为25%。2004至2011年,国家加大了病区改良炉灶力度,中央财政投入防治经费2.53亿元,省级财政投入工作经费1022万元,在我省昭通市和曲靖市实施了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2005至2008年,每套炉灶补助200元)和医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项目(2009至2011年,每套炉灶补助400元)。2010年,昭通市政府将消除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危害定为全市为群众办的十件实事之一,作为市委、市政府督办工作加以落实,并纳入政府卫生工作责任目标管理。2015年,“十二五”地方病防治规划终期考评结果显示,我省13个病区县(市、区)共完成改炉改灶836641户,改炉改灶率为96.5%,实现了改良炉灶病区全覆盖,炉灶完好率、炉灶正确使用率分别为97.7%和95.3%,实际受益人口达353万人。
(二)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在严格督促病区做好改炉改灶工作的同时,省级每年设计、制作燃煤型氟中毒防治知识宣传年历、防治手册、DVD光盘等宣传材料发放至各项目县(市、区)。各项目县因地制宜、针对不同人群,以广播、电视、召开会议、举办培训班、入户宣传、开设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课、作文比赛、粉刷标语、制作展板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其中:项目地区中小学校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开设健康教育课、固定标语、出墙报、办学习园地、学生测试、在作业本或笔记本上印制地氟病防治知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教育宣传;在项目村制作村规民约、宣传标语、设立咨询点、乡村医生入户、制作宣传石碑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普及地氟病防治知识及炉灶使用常识,使群众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关心病区人民健康,并积极支持和参加改炉改灶。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增强了病区群众地氟病防病意识,促进其主动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地氟病流行的目的。
(三)持续监测,有序开展燃煤型氟中毒控制和消除评价。
自2011年至今,我省每年在镇雄、鲁甸、彝良、罗平4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连续性监测。近三年监测结果显示,各监测点改炉改灶率、炉灶正确使用率等指标均达到90%以上;病区儿童氟斑牙患病率逐年降低,2017年各监测点儿童氟斑牙总检出率已降至9.5%。
根据《地方病防治控制和消除评价办法》,2012至2015年,我省在各病区县开展了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控制和消除评价工作。通过县级自查和省市级抽查复核,会泽、罗平、永善、绥江4县达到病区消除标准;宣威、盐津、鲁甸、大关、威信、彝良6县(市)达到病区控制标准;镇雄、昭阳、富源3县(区)未达到病区控制标准。2017年7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卫生计生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十三五”云南省地方病防治规划》(云卫疾控发〔2017〕18号),提出“到2020年,全省13个燃煤污染性氟中毒病区县中,9个县达到病区消除标准、2个县达到病区控制标准”的目标要求。
二、关于将燃煤型地氟病纳入病区小学生公共健康教育课的问题
2008年6月,原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原省广电局联合印发《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云南省健康教育实施方案》,要求“各病区小学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达到100%”、“地方性氟(砷)中毒病区中、小学生地方性氟(砷)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家庭主妇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中、重病区居民改良炉灶正确使用率达到95%以上”。在改炉改灶项目执行期间,病区教育、卫生部门密切配合,将相关地方病防治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对疾病常识和防控知识进行宣传普及,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下一步工作中,省教育厅将指导昭通市教育局继续做好燃煤型地氟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一是成立相应组织机构。为做好燃煤型地氟病宣传教育的协调及组织领导工作,指导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与同级卫计部门积极协商,联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开展针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地氟病知识培训。
二是纳入健康教育内容。省教育厅将指导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卫计部门下发有关通知文件,在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将燃煤型地氟病纳入当地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是纳入培训内容。指导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在每年组织开展的针对中小学、托幼机构的校医或保健教师培训中,安排专题教育时间,对燃煤型地氟病有关知识进行专题授课。通过培训,使参训的中小学、托幼机构校医和保健教师掌握该病的知识要领和疾病防控方法。
三、关于巩固并扩大改灶成果的问题
“十二五”以来,我省农业部门不断加大对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支持力度。截止2017年底,昭通市累计完成农村节柴改灶26.607万户,建设农村户用沼气218423户,建设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1119个,建设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401个,建设规模化大中型沼气工程18个,共完成中央预算内资金投资46021万元。病区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突破,有效保护了各病区县的森林生态资源。农村新能源建设生态工程推动地氟病防治工作开展,极大地改善了昭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沼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替代了农户生产生活使用的对健康危害极大的高氟石煤,对病区广大农民群众走上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道路,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下一步,省农业厅将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继续加大对昭通市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扶持力度。
四、关于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及市场缺乏适合的粮食烘干设备的问题
近年来,昭通市立足资源禀赋,依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粮食供给结构、提高质量。一是适度调减普通籽粒玉米种植,因地制宜发展青饲玉米和甜糯玉米,促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作物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和种植效益提升。昭通市从2017年开始逐步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018年,全市计划调减籽粒型玉米种植面积10万亩,全市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到310万亩。其中:镇雄县调减8万亩,总面积调减到92万亩;彝良、威信2县分别调减1万亩,总面积分别调减到32万亩、30万亩。二是主动调减高消耗、低产能的作物种植面积,转变为高效高产的特色经济作物产业,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生产布局。
省农业厅从2018年开始开展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对昭通市粮食生产科学合理调整带来新机遇。在下一步工作中,省农业厅拟将昭通市粮食生产纳入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范围给予指导和扶持。另外,我省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中,第五大类收货后处理机械,其中第二小类干燥机械中已含有谷物烘干机和果蔬烘干机,农户购置即可享受补贴。
五、关于《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报表内容数据与实际监测项目不符的问题
《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的地方病相关数据主要来自地方病年度报表。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99年以后,由中国疾控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每年汇总统计各省报送数据。地方病年度报表中各项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上世纪的调查数据,在以往历史资料基础上,根据常规监测、专项调查信息进行补充、修订。由于近20年均未开展全人群抽样调查或普查,报表中的“现症病人数(氟斑牙人数、氟骨症人数)”等指标无法更新。每年开展调查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人员,工作难度大,而地方病作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每年上报现症病人数意义不大。因此报表上的数据多为历史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目前实际状况。
针对上述问题,各省代表在每年的全国地方病统计年报工作会上多次提出修改建议。“2017年度全国地方病年报统计汇总工作会”上,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提交了《关于重点地方病统计年报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提出“报表内容应以监测点实际监测、评价项目为基础进行设定,使统计口径与工作实际相吻合,并取消地方病全人群现症病人数据填报”的建议。
在下一步工作中,省卫生计生委、省地方病防治所将就地方病年度报表中存在问题与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疾控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加强沟通,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统一安排部署下,开展相应调研工作。
贵委提出的建议,将会在逐步开展和完善的工作中得到解决。感谢贵委对我省卫生工作的关心,以上答复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云南省卫生计生委
2018年5月31日
(联系人及电话:齐洁,0871-67195282)